近日,在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东湖乡铁炉洼村的农田里,一条条白色滴灌带正悄然改变着“雨天大浇、晴天大晒”的旱地耕作痛点,为玉米高产注入科技新动能。
神池县地处晋西北高寒干旱山区,是靠天吃饭的典型旱作农业区,主要种植玉米、小杂粮、油料、旱地马铃薯、旱地蔬菜等抗旱作物。
为摆脱“靠天吃饭”“广种薄收”农业生产困境,神池县聚焦水资源短缺这个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,针对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低下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、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等生产实际,通过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、示范性建设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等,把科技“嫁接”到传统农业耕作方式,努力破解制约农业生产的水资源短缺瓶颈。
神池县尝试推广旱作节水灌溉技术,利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契机,示范性建设高效节水灌溉设施,集成节水灌溉、地膜覆盖、科学施肥等技术,将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技术列为保障粮食安全、促进增收致富的关键举措,推动实现“节水、节肥、省工、增产”多重效益。
截至2025年8月,神池县累计建设示范基地10688亩。其中,在八角镇八角村建设了集中连片的1000亩旱作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,配置了2套移动喷灌设施,建设了1座1000立方米的软体集雨窖,利用集雨和地下水,向当地农民示范旱作补灌措施。
“在玉米种植中,我们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技术,将覆膜栽培与滴灌技术有机结合,实现了节水与增效的双赢。”东湖乡铁炉洼村党支部书记李林军表示,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,该技术实现节水30%以上、节约化肥使用量20%以上,亩年均增产300到400斤。
2025年以来,神池县投资1600余万元,在东湖乡铁炉洼村探索实施玉米密植管理技术,通过测土配方施肥、密植抗旱品种、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、病虫草害统防统治、全程机械化耕收等绿色技术的综合运用,辅以智能灌溉、智能报警、数据管理、视频监控等功能的同步管理,进一步提高水肥利用率。
同时,东湖乡铁炉洼村实施宽窄行播种模式,利用集成智慧中控系统、物联网信息化监测设备、远程控制系统等技术,实现对墒情、苗情、虫情、气象等农业生产关键要素的智能感知与预警,以及密植农田的精细化、智能化管理。
“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和密植技术的应用,为农田管理注入了硬核生产力,不仅能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,还将推动粮食产业升级,为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。”神池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雁冰说。(马海燕)